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5日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根据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立足资源优势推动高原运动医学发展的提案”,结合我局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工作推进落实完成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高原群众体质健康工作,助力全民健身战略
一是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创新体卫融合服务模式,开展惠民便民活动。近年来,省体育局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以固定场馆为依托,以流动站点为延伸,全力做好百姓身边事”的惠民便民思路。大力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基础条件建设,与卫生部门合作,积极推进体医融合。累计投入专项经费2600余万元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152个,培养国民体质技术骨干人才1000余名。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三级服务网络和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在线管理平台。同时,依托体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建立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真正让百姓享受到“体卫融合”带来的红利。
二是组织开展高原健康运动活动,服务健康高原建设需求。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组织开展高原健康运动服务,通过固定场馆+全民健身大篷车等形式组织专家服务团队在全省8个市州的主要县区开展公益服务活动。2016年以来,在全省组织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民科学健身全省行、科学健身大讲堂和科普宣传等系列活动,年均开展40余场次,累计完成各类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咨询服务和科普宣传服务达170万余人次。2019年以来每年在全省24个县区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累计完成有效样本量2.2万余人,测试人次达11.5万余人次。科普宣传是提高我省广大群众对体质健康和科学健身的认知、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提升健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积极组织人员对高原环境与运动、高原运动与健康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转化和应用,收集、整理和撰写了适合高原地区的科学运动健身方法、运动损伤预防和营养补充等相关知识,编印了《高原健身与健康旅游实用手册》、《高原健身指南口袋书》等科普读物,并已向社会发放4.24万余份。此外,举办了包含全民健身、国民体质监测、反兴奋剂、运动康复、体能训练、运动营养等专题的科普大讲堂300多场。同时,利用省体育局、省体科所官方网站、青海省体育科学学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媒体平台发放开展体育科普宣传工作。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组织举办了“健康青海人、健身抗疫情”线上运动会等大型全民健身科普宣传展示活动,共推送了1170条全民科学健身和体育养生视频,网络点击播放量达到了1418.3万次,累计点赞超过1000万次。此外,发布了155篇关于全民健身、反兴奋剂、运动营养、竞技体育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和视频,累计浏览量超过30.7万人次。通过加强体育运动科普,广泛宣讲科学健身、体育养生、运动康复、体质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提高我省各族群众参与科学健身的主动意识、提升体育健康素养,增强对体质健康、科学健身以及高原体育养生的认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推进高原训练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奥运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
一是发挥体育科技服务保障平台作用,提供多元化的竞技体育科研保障。省体育局始终把为竞技体育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科研保障作为首要工作职能,近3年投入科研保障经费200余万元,改善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和强化科学训练服务能力和实力。全面系统的为国家队及省内外各级各类运动队提供机能评定、训练监控、体能测评、伤病预防与治疗、疲劳康复、心理调控和运动营养等多元化的高原训练科研服务和保障年均1万余人次。建立了我国优秀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数据库,为我国游泳、田径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协作奖等表彰。同时,还积极推进了“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和“靠数据、靠科技”科学施训工作,加强竞技体育科研保障体系建设,组建了专家和新型复合人才团队,创建了全年日常、重大赛事和重点人员及项目的科技服务保障模式。此外,加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培训工作,推动提升教练员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是推动实施高原优势下的运动医学发展计划。为进一步发挥青海特色和优势,促进高原运动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体育局提出了构建高标准的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和打造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研发中心的建设规范并积极推进。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将利用青海省适宜的海拔梯度,在多巴及尖扎、乐都、湟源和海晏等地建立不同海拔的运动基地,满足不同体育项目和海拔高度的训练需求。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高原训练和全民健身研究的发展,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研发中心包括高原训练研究中心、高原运动与健康体能康复研究中心、高原体育医院等部门,涵盖低氧生理、高原训练、健康促进和中藏药研究等领域。高原训练与研发中心将成为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通过加强高原运动医学、运动促进健康研究,将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科技人才,并为高原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这一举措对于我省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高原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高原环境下健康促进以及突发疫情预防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高原运动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立体育运动康复机构。依托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了“运动康复中心”面向社会提供体育康复服务。该中心设有运动功能诊断评估、体适能测评、运动康复干预、青少年体育培训、物理治疗等4个中心,主要面向专业运动队、健身爱好者、社会大众、康养人群等,量身定制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方案,达到康复和治疗肌肉、骨骼和关节的伤痛以及损伤恢复,减肥减脂,重塑运动功能,全面促进增强体质和生活质量。运动康复中心以运动医学、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体育疗法、体育培训为特色,提供康复训练、体质测评、体适能培训、康养和健身指导等服务,结合体医融合,积极发挥体育预防和治未病功能,实践探索高原运动与健康康复干预方法和模式,以体育健身、体育康养为载体,为提高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多层次服务。此外,全面加强高原运动与健康康养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探索高原健康康养与逆向康养等模式,针对高原老年人全民健身活动,以及人口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养老、慢病、医疗等重大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与成果应用。目前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运动与健康科普基地和青海省高原体育科研科普基地,广泛开展高原环境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锻炼咨询服务及科普宣传等。目前在省科技厅的主导下,计划与省人民医院联合申报高原医学与环境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推进体医融合发展与创建。
(三)多举措推动高原体育与健康事业新发展
一是打造局校科技合作平台,创建高原体育新局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主要研究高原教育、高原资源与环境以及高原健康等多个领域。为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资源优势,青海省体育局和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与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同组建了高原运动与健康研究专家团队,并入驻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双方共同举办了8次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一带一路”高原训练与健康高峰论坛暨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等。另外,共同开展了2项关于高原训练与健康促进的项目课题研究,还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联合进行体育人才培养。通过局校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高原体育与健康事业的新发展,在发展高原运动科学、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突显特色,系统开展高原运动健康促进研究。为了揭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科学有序进行健康锻炼和训练的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高原低氧环境健身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高原低氧健身康养产业的发展,省体育局致力于开展多领域的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与应用。以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主体,积极组织进行了60余项相关研究,先后开展了科技部“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促进人体健康研究”、省科技厅“不同海拔地区和生活模式对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 “高原运动对竞技能力及健康促进的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并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编印了11部学术专著和4册科普读物,包括《高原运动医学基础与应用》、《高原医学》、《高原科学健身指南口袋书》和《高原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组织与实施指导手册》等。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举办具有整合创新意义的多巴国际研讨会。自2009年起举办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为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更深层次高原训练与健康领域前沿研究与应用具有良好作用,业已成为国内高原训练与健康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国际性高原训练与健康学术论坛。2022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暨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我省科技、卫生、医疗、高校的专家代表,共有2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主动健康与体卫体教融合发展”主题展开,有11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主题和专题报告。通过此高水平学术论坛的举办,推动了高原训练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体育与卫生的互补作用,对于建立健全高原“大健康”体卫融合服务体系、发挥高原低氧环境在促进全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四)增强人才储备,强化专业培养
为加强我省各级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常年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全民健身、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康复与体育技能指导、运动处方和咨询指导服务等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培训近100场次,培训体质监测与全民健身体育人才400余名。先后举办了6场职业技能资质证书培训,包括运动康复职业技能(初级/高级)研修班和中考体育指导职业技能(高级)研修班等,累计培养201名初级和高级运动康复师以及高级中高考体育指导师,进一步提升了体育技能指导和运动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还组织了专业人员对消防大队、驻地官兵进行体能与康复训练专题讲座与培训,教授运动恢复、康复训练和体能训练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体育局在推动高原运动医学相关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高原运动医学在群众性体育锻炼领域主要从事公益性工作,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市场化运作和自主创收能力。其次,项目申报困难,面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成功率较低的问题。第三,经费投入不足、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资助和项目申报,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第四,科研设备陈旧,无法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研究。第五,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或实验室阶段,难以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和产品。第六,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较少,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高学历、高层次、引领性人才。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今后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作出“要立足高原特有的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生物医药、高原康养等新兴产业”的重大要求,在推进“高原运动医学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工作,推动体质监测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拓展高原运动医学相关的市场领域和服务项目,并争取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二是加强全民健身研究工作,推动高原精准健康干预与服务应用一体化,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推动高原精准健康干预与服务应用一体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强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工作,增加科技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支持体育科研单位开展高原环境与健康促进的研究并加强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强与产业界、市场界、社会界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四是促进高原运动医学的发展,加强跨学科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深入合作,探索适合高原地区的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预防和营养补充等内容,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联系人:郝少伟 联系电话:15003690357
青海省体育局
2023年8月15日
Copyright 2014-2022 tyj.qinghai.gov.cn 青ICP备19000552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302000015
地址:西宁市体育巷9号1号楼(隆丰国际大厦) 邮编:810000 局办公室电话:0971-8244863 局网站电话:0971-8825512 邮箱: qhtyjoffice@163.com
页面执行时间:62.500毫秒
青海省体育局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